close

論語闡義(一套四冊不分售)

論語闡義(一套四冊不分售)秒殺搶購

論語闡義(一套四冊不分售)網友評鑑5顆星

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

中文書-人文史地-哲學分類優質推薦

  • 定價:2000
  • 優惠價:91800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600

  • 論語闡義(一套四冊不分售)

    想了解更多論語闡義(一套四冊不分售)的內容嗎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    內容簡介

      ★耗費十二年編撰完成★
      ★坊間詮釋《論語》深入、整全之代表著作★

      若說《論語》為儒家精神之代表,而本書《論語闡義》便是為儒家精神做了最詳盡的解說。

      「人無分古往今來,地不分東西南北。」儒學所講的,是超越時空的常道,大家應研讀它。《論語闡義》全書共分四冊,凡一百餘萬言;閱讀之際,除可以了解儒家的精神義涵,更能潛移默化地增強道德意識,進而從踐履中逐步自我實現,幫助自己的人格臻至成熟、圓融。

      疏解論語義旨,鞭辟入裡;彰顯儒學精神,簡明切要

      本書乃作者參酌古今中外賢哲之卓見,以學術性的觀點,依序疏解《論語》全書之各章義理,探討其中之精神義涵,以使人深入了解儒家生命學問的奧蘊,從而掌握到中華文化的主流特質。每章於原典經文之後,附有白話譯文以供對照,並作為「闡義」主文的導讀,以方便閱覽。

      (壹)學而 為政 八佾
      里仁 公冶長

      (貳)雍也 述而 泰伯
      子罕 鄉黨

      (參)先進 顏淵 子路 憲問

      (肆)衛靈公 季氏 陽貨
      微子 子張 堯曰

    作者簡介

    戴朝福

      一九四七年生,臺灣省臺北縣人。高雄師院國文系畢業、政大教研所結業。曾為羅東高商等國立職校國文教師,現任中華文化生活學會正春書院學術發展委員會委員。著有《儒家的生命情調》(學生書局)、《真善美的世界》(學生書局)、《中華文化的省思》(學生書局)等書。

     

    目錄

    論語闡義 (冊一)目錄
    代序:從《論語》談儒學的性格
    卷一:學而第一(共十六章)
    卷二:為政第二(共二十四章)
    卷三:八佾第三(共二十六章) 
    卷四:里仁第四(共二十六章)
    卷五:公冶長第五(共二十八章)

    論語闡義(冊二)目?
    卷六:雍也第六(共二十八章)
    卷七:述而第七(共三十七章)
    卷八:泰伯第八(共二十一章)
    卷九:子罕第九(共三十章)
    卷十:鄉黨第十(共一章.十七節)

    論語闡義(冊三)目?
    卷十一:先進第十一(共二十五章)
    卷十二:顏淵第十二(共二十四章)
    卷十三:子路第十三(共三十章)
    卷十四:憲問第十四(共四十四章)

    論語闡義(冊四)目錄
    卷十五:衛靈公第十五(共四十二章)
    卷十六:季氏第十六(共十四章)
    卷十七:陽貨第十七(共二十六章)
    卷十八:微子第十八(共十一章)
    卷十九:子張第十九(共二十五章)
    卷二十:堯曰第二十(共三章)

    附錄:孔子年表
    主要參考書目

     

    作者的話

      就中學教師而言,本書對其深入講解《論語》甚有助益,從而可提高他們國文之人文精神教學的品質,並能吸引學生對文化的喜愛,不再視道德為黏滯的教條。就文史哲之研究者(含大學、博、碩士班之教師與學生)而言,本書亦可讓他們深入了解儒家生命學問的奧蘊,從而掌握到中華文化的主流特質。就一般讀者而言,本書可指引他們走往有意義的人生方向,培養出積極進取的道德情操。

    作者前言

      論及文化,《論語》內容牽涉廣泛,剋就現實存在的層面言,它乃是一由社會規範和行為模式所構成的體系,此中包涵了民間習俗、習慣、價值系統、信仰與態度、思想型態、生活方式、典章制度及創作物或製造品的風格等等,亦包涵了宗教、哲學、科學、歷史、文化、技藝……等等的文明成就。在如此千頭萬緒的文化現象中,吾人如真想了解其文化的特質,乃必須先掌握到貫注於其間的文化精神而後可。蓋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的,是人之精神活動的表現,不是脫離人而獨立地擺在外面的死東西,只有把其內在於文化的精神收歸到自己生命中來,以與之相互照面,通透不隔,才能如實地了解文化的特質,亦才能看到它的發展方向與理想。

      中華文化自周公承繼了歷史傳統,而去蕪存菁地加以一番變革與創新以來,即已明顯成為一能把握生命之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特質。可惜到了後來,由於世衰道微,禮壞樂崩,周文出現了亂象,而逐漸淪為一種徒具外在形式而缺乏實質內涵的文弊。於是先秦之際,百家爭鳴,都想為中華文化尋找新的出路:此中道家以致虛守靜為修證工夫,其主要目的是要恢復自在的心境,求得心靈的自由,以達到逍遙無待、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境界。可惜他們只重視個體性的精神自由,卻不免對社會的禮樂教化、國家的政治責任輕忽而不加重視。而墨家提倡兼愛、非攻、勤勞、節儉,顯見他們注重社會正義、國際和平,嚮往一個愛無差等的社會;但亦不免疏忽了禮樂教化、典章制度以及國家的價值與責任;同時在墨者集團的嚴格紀律下,個體性的價值與生命獨立的地位,更難獲得伸展、實現與保障。至於法家,由於他們特重君國之利,遂把人視為「耕以富國,戰以強兵」的工具,對個人的人品、節操、才學、藝能,則一概加以貶抑甚至抹煞,對社會的倫理道德、禮樂教化,亦採取敵視的態度,而主張「以法為教,以吏為師」,其只重視國家,輕忽個人與社會,顯然可見。總之,道、墨、法三家皆有所偏,有得有失,他們雖對周之文弊提出了批判性的主張,卻也無法真能達到「以質救文」的目的,而使中華文化成為一可大可久的文化特質。只有儒家看出周之文弊,不在本質上的偏失,而在本質之未能透過外文以如實地彰顯,故毅然把原本就擺在那?而其他諸家卻不要的那個大傳統承繼起來,發揚之,光大之,使整個人間之常理常道得以因此而更為凸顯,人之生命與歷史文化亦更得以走向真實的境域,而展現其意義與價值。有了這樣的大中至正,無所偏倚,個人方面的人格、品節、思想、才藝,社會方面的人倫道德、禮樂教化、公益事業,國家方面的建國創制、設官分職、以及保民養民的政治舉措,這三方面乃能兼容並顧,而一一予以成全。

      儒家既是秉常理常道以求人之生命與歷史文化展現其意義與價值,則它所講的便是與天地接契、與人之良心善性合一的生命學問,故具普遍性與永?性,因而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。它不是不一時之見,不是一家之言,不是一套專門的客觀知識,而是我們天天要過著合理生活的一個依據。離開了它,人就難以表現生活的意義,難以成就人生的價值;離開了它,中國社會便會喪失文化的大傳統,變得沒有文化理想,沒有倫理綱常,而成為沒有禮義政教的國度。此所以漢武帝要「罷黜百家,獨尊儒學」;此亦所以魏晉之後,有道家的復興,又有南北朝隋唐之佛學的鼎盛,而仍撼動不了儒家在中華文化中的「主位性」。

      孔子是儒家的宗師,他在日常生活中之「義精仁熟」的言行表現,在在成了儒學之實踐者的「現身說法」。而《論語》又是孔子及其門人之平實的生活語錄,故讀《論語》,可讓吾人從中體會中華文化的精神生命,窺探得中華文化的堂奧,從而了解儒學之闡述天地、人間之常理常道所表現之「致廣大而盡精微,極高明而道中庸」的性格。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      創作者介紹
      創作者 lcqsz10354 的頭像
      lcqsz10354

      博客來網路書店

      lcqsz10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