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水間的八卦效應:透視謠言背後的心理學秒殺搶購
網友評鑑5顆星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
中文書-人文史地-哲學分類優質推薦
想了解更多茶水間的八卦效應:透視謠言背後的心理學的內容嗎
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內容簡介
謠言,在每個耳朵裡傳播,在每根舌頭上成長。
為什麼人們相信謠言,無論它有多離譜?
政壇、商場、職場上的謠言如何產生,又如何影響我們?
謠言在飲水機四周、咖啡壺附近、在酒店、在廣場、在中庭、在聊天室、在街上、在理髮廳、在部落格,或者跨越後院籬笆而傳播。尼古拉斯.迪方佐研究流言超過十五年,在這本富有啟發性、有趣又重要的書裡,他顯示了讓人煩憂的謠言之形成過程,基本上與在公司茶水間四周的交頭接耳是相同的,故又稱為「飲水機效應」。為什麼流言普遍存在?為什麼謠言以如此驚人的速度傳播?為什麼我們會相信荒誕不經謠言?還有,為什麼人們未查驗真偽就傳播謠言?
謠言對人們的活動影響甚鉅,迪方佐便如是探討發生在各個角落的飲水機效應,並佐以經典實例。在政治上,德國特工便曾在二戰期間輪流於法國人之間,散播樂觀和悲觀的謠言,企圖使法國人民陷入混亂。在商場上,股市謠言可能使投資者背離買低賣高的的基本策略,最終導致不獲利的投資。而職場謠言的產生,往往是因為人們意識到不公平的存在。
其實,謠言之所以會出現,是因為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、想理解這個世界的慾望。身為社會人,當遭遇一個模糊不清或受到威脅的狀況,我們的反應是說給別人聽。謠言是當人們面臨不確定時,集體意義建構的結果,並在所有人們互動之處迅速繁殖:在職場、商場、政壇、網路、家族和宗教團體中,還有在茶水間附近。
本書特色
◆一般人不論在職場、家族、媒體、網路……等各處,只要有人的地方,永遠都會有各式各樣的流言蜚語。對於謠言,人們也永遠存在興趣,更會好奇的去打聽和傳播,這樣的心態很值得探索,人們為何如此喜歡談論八卦流言?作者在這方面的研究超過十五年,舉出各式各樣的實例,既有趣又吸引人。
作者簡介
尼古拉斯.迪方佐(Nicholas DiFonzo)
是羅契斯特理工學院的心理系教授。曾經出版許多以謠言為主題的論文,並且是學術書籍《謠言心理學》的共同作者。其有關職場謠言之現象的作品,被刊登在二○○六年《紐約時報雜誌》的「年度創意」專輯中,以廣招徠。目前住在紐約州羅契斯特。
譯者簡介
林錚顗
台大歷史系畢業,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。旅居西雅圖十餘年,為當地華文報紙《西華報》林錚顗,台大歷史系畢業,東京大學東洋史學研究所碩士畢業。旅居西雅圖十餘年,為當地華文報紙《西華報》和《華聲報》撰寫評論、專欄多年。譯有《住宅巡禮》、《住宅讀本》、《意中的建築》、《鏡像下的日本人》、《西洋住居史》、《華麗的雙輪主義》、《罪惡的代價》、《自然的建築》、《隱私不保的年代》等。
目錄
推薦文:范立達〈謠言止於智者,起於…?〉
第一章 造謠是人性
第二章 浸泡在謠言中
--流言的盛行與力量
第三章 很明顯的那是不清楚的
--謠言如何協助我們理解一個不確定的世界
第四章 類似的家族成員
--八卦和市井傳說,謠言親近的表兄弟
第五章 茶水間四周是個小小世界
--謠言在何處、為何、傳播何事
第六章 相信或不信
--為什麼我們相信這些謠言而不相信其他的
第七章 事實終歸是事實
--對街談巷議做出判斷
第八章 管理謠言作坊
後記:把謠言造好
致謝
註釋
譯名對照表
序
推薦序
謠言止於智者,起於…?
俗話說得好,謠言止於智者。但,謠言起於何處?
以前,我們在玩團體遊戲時,有一種遊戲規則是:「第一個人含一口水之後,把一段話轉述給第二個人聽;第二個人含口一水後,再把這段話傳給第三個人。餘類推。」傳到最後一人時,他公開傳述給大眾的內容,一定與第一個人所述的內容相距十萬八千里。
另外,「吐一口痰變成吐出一隻鵝」的故事,也告訴我們,訊息在層層轉述時,會如何的失真、誇大、扭曲,最後終於變得和原貌完全不同。
謠言似乎無所不在。
以前跑新聞時,最常被採訪對象笑說:「謠言,都是你們這些記者搞出來的!」這話,雖有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味道,但細究下來,其實與事實也相去不遠。
因為,除非是記者會現場的一問一答,除非是有著書面新聞稿的照本宣科,否則,記者採訪新聞時,常常得動用扒糞、挖掘、旁敲側擊、迂迴轉進、威逼利誘…等各種不同手法,讓受訪對象說出不欲為外人知的內情。而有時,面對堅不吐實的受訪者,或是「見面只說三分話」的保守份子,記者蒐集到手的,只有一些斷簡殘篇。要如何把這些零碎的資料串連起來,變成可用的資訊,或是具有可讀性的故事,就要靠記者發揮高度的想像力,去填補訊息中間一段又一段的空白了。
這種「補白」的行為,其實不是記者所獨有。在本書中,作者就明白的點出:「人性討厭解釋的真空。在團體中的人,對於曖昧不明的狀況,會利用謠言去建構、評價以及提煉出解釋。」人際之間的謠言,就是這麼發生的。記者筆下的謠言,也就是這麼創造的。
謠言被創造出來後,就有了自己的生命,它會隨著傳播的速度及管道,自己長大。
這其中,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發生在一九九○年九月間的「中廣丐童事件」。
當年九月四日上午,由中廣主播的全國廣播聯播節目中,進行到「聽眾熱線」時段時,有一名馬小姐call in到電台,如泣如訴的指出,在台北行天宮附近,有一名殘障小孩跪地行乞。她仔細一瞧,才發現,這名小孩是從朋友家走失的孩子。但在廟口前見到他時,卻發現他已被斷手割舌。馬小姐說,顯然這孩子是被不法集團擄走後,被殘忍的製造成殘障孩童,並被送到街頭行乞。她泣訴,警政單位應該想想辦法,救救這名可憐的孩子,並把不法集體一舉成擒。
由於馬小姐說得逼真萬分,且她call in到電台的時間,剛好是上班尖鋒時段,再加上當時又是全國聯播節目,開車族只要扭開收音機,幾乎都能聽到她泣訴的說法。因此,她的投訴馬上轟動全國。
警方面對如此令人髮指的暴行,自然也不能坐視。但是,在接連調查之後,卻發現行天宮前,並沒有如馬小姐所說,具有缺手斷舌特徵的孩童。警方循線找到馬小姐,馬小姐卻說,她並沒有親眼目擊丐童,而是聽朋友轉述的(這很妙,聽朋友轉述,還能邊說邊哭,說得跟真的一樣!),警方查證到後來,發現這是一則謠言,傳到馬小姐時,已經是第十八手傳播了。
從「中廣丐童事件」這則謠言傳遞的過程中,即可發現,在之前的十七手傳播,都是靠著茶水間的口耳相傳,以小眾傳播方式傳遞訊息,但傳到馬小姐耳中後,她決定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將訊息傳播給所有的閱聽眾,所以謠言也就傳遞得特別快,影響也就特別的深遠。
馬小姐為何要透過大眾傳播讓社會大眾都知道此事呢?之前的十七手為什麼要不斷轉述此事呢?轉述的人,是基於什麼心態?本書作者迪方佐告訴我們:「分享謠言是一種社會交流。」這句話,說明了一切。
我們再想想,如果「中廣丐童事件」的第一手訊息,就是透過大眾傳播媒體散布出去,那麼,它所造成的影響性,會有多大?
二○○五年六月,時任台北市議員,也是電視主持人的王育誠,在記者會中公布錄影帶指稱,有某些殯葬業者把供奉死人的腳尾飯回收後,拌入自助餐的菜餚中販售。由於各家電視台都播出此一消息,馬上轟動全國。一時之間,殯葬業者有如過街老鼠,人人喊打,而台北公館商圈的自助餐店面,生意馬上一落千丈。但最後,警方查出,這件事根本就是王育誠和他的助理自導自演的假事件。
無獨有偶,大陸地區也曾發生過類似的事件。
二○○七年六月,北京電視台報導有黑心商人製作「紙餡包子」,消息一出,震驚各界。結果,大陸公安最後查證發現,整起新聞根本是電視台員工自導自演的假事件。
前述的例子,只是有心人透過媒體散布謠言的事例,至於記者本身,就是謠言製造者的例子,更是不勝枚舉。
一九八○年,華盛頓郵報記者珍妮特.庫克獨家調查報導,一名八歲名叫吉米的黑人小孩,因為母親男友吸毒,而致使吉米也跟著吸毒的故事。庫克因「吉米的遭遇」此篇感人肺腑的報導獲得普立茲獎,但隨後被查出整篇報導完全是她坐在辦公桌前杜撰出來的。她被炒了魷魚,獎項也被收回。
二○○六年,TVBS電視台獨家報導,有某些不肖業者用瀝青幫鴨子剔除細毛,並呼籲警政及衛生單位應該重視國人飲食健康。在輿論的壓力下,檢警及衛生單位全面動員,並將查扣疑似瀝青的膠狀物送驗,但化驗結果卻發現,這些黑色的膠狀物只是對人體無害的松脂,並非瀝青。但鴨農卻因為「瀝青鴨事件」的報導,而使得銷量狂跌,損失慘重。
看過前述這麼多的「恐怖謠言」,或許讀者們心中都會浮起一個問號,那即是: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都相信謠言?」事實上,謠言之所以能夠存在、生長、茁壯,最重要的原因,就是因為聽過的人都相信它,而且因為相信,所以才會轉述它。本書作者迪方佐告訴我們:「缺乏反駁,是導致相信謠言的另一個因素。」
因此,作者在書中也提供我們一個防堵謠言竄生的方法──「檢查」。是的,透過檢查,我們才能究明每一項訊息的真實性,同時避免在尚未證實前,就將它任意散播出去。所以,不管謠言是不是「起於記者」,但它一定能「止於智者」。
其實,不管謠言製造者的心態如何、不管謠言散布的管道如何,套一句美國前總統林肯說的話:「你可以矇騙所有的人於一時,也可以矇騙一些人於一世,但不可能矇騙所有的人於永遠。」水落、石出。再怎麼美妙的謠言,還是敵不過時間的沖刷,真相,總是會有浮現的一天。
范立達(資深媒體人、評論家)
詳細資料
- ISBN:9789866614842
- 叢書系列:社會意識
- 規格:平裝 / 272頁 / 16k菊 / 14.8 x 21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- 出版地:台灣
留言列表